在《聚焦五步改善法》一文中,我們明白瓶頸的產出等于整個系統(tǒng)的產出,所以我們要挖盡瓶頸資源的潛能,同時令其他資源的遷就能發(fā)揮瓶頸資源,也就是說是其他工序按照瓶頸資源的“鼓點”進行作業(yè),所以在DBR系統(tǒng)中,把瓶頸資源或約束資源稱為“鼓”(Drum)。
由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,為了消除前工序異常對瓶頸工序的影響(如前工序異常停機會造成瓶頸資源停產待料),通常在瓶頸工序前面設置一定量的緩沖庫存,我們把存放緩沖庫存的位置成為“緩沖器”(Buffer)。
如果前工序的緩沖數量不加以控制,那么前工序間的在制品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,這不符合精益思想(產生過量生產的浪費)。為了使在制品數量處于合理水平,前工序需要根據緩沖器中在制品的數量而安排生產,在制品達到上限時停止生產,達到下線時啟動生產。這樣相當于前工序被瓶頸資源用一根繩子牽著,我們把前工序是否生產的信息由緩沖器傳遞給前工序的方法稱為“繩子”(Rope)。
下面我們結合《聚焦五步改善法》中的案例說明怎樣利用DBR系統(tǒng),增加有效產出的,相關數據見下表:
構建DBR系統(tǒng),首先需要確定瓶頸工站——“鼓”(Drum),在以上案例中,瓶頸工站為“性能測試3”。
其次需要設定“緩沖器”(Buffer)位置和緩沖數量。在以上案例中緩沖器應該設在“性能測試2”和“性能測試3”兩個工站之間(瓶頸資源前方)。因瓶頸工站比其它工站單班工作長220分鐘,按照瓶頸工站的生產周期60秒/件,220分鐘可以生產220件。考慮到前工序故障、換料等異常情況,將緩沖器中的緩沖數量上限設定為300件,下限設定為220件,即前工序確保緩沖器中有220-300件在制品。
為了不過量生產,需要讓第 一站(裝屏蔽殼)根據實時緩沖數量決定是否生產,即緩沖器中在制品數量達到300件就停止生產,低于220件時啟動生產。在此,可用安燈系統(tǒng)傳遞信息,即緩沖庫存達到300件時,紅燈亮提示第 一工站停止作業(yè),低于220件時綠燈亮,提示第 一工站啟動生產。我們把這樣的信息傳遞成為“繩子”(Rope)。
完成DBR系統(tǒng)構建后,在維持瓶頸工站正產生產的前提下,系統(tǒng)庫存維持在最低水平。這樣既能增加系統(tǒng)產出,又不會造成過量生產浪費。所以說DBR順應精益思想,是提升系統(tǒng)有效產出的重要工具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優(yōu)制咨詢精益生產咨詢師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